转动的记忆:牛角扇里的旧时光
这种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器,名字恰如其分。两片半月形扇叶从轴心向外舒展,末端微微上翘,活脱脱是从水牛头上卸下的犄角。铁铸的底座沉甸甸压着桌面,通电时整个机身会随着扇叶的转动轻轻震颤,发出 “嗡 —— 嗡 ——” 的低鸣,那声音里带着金属特有的厚重感,与如今空调的冷风呼啸截然不同。
在没有空调的年代,牛角扇是夏日里最可靠的清凉使者。工厂车间里,它们被挂在斑驳的砖墙上,巨大的扇面搅动着闷热的空气,将机油味与汗水味混着风送到每个角落。机床旁的工人师傅们常常把毛巾搭在肩头,任凭扇风掀起衣角,在轰鸣声中重复着机械的动作。午后的阳光透过布满灰尘的窗户,在旋转的扇叶上投下流动的光斑,像是时光在金属上跳舞。
教室里的牛角扇总带着粉笔灰的味道。吊在天花板中央的扇体被绳子捆着加固,生怕哪天突然坠落。课间十分钟,孩子们会凑到扇叶下方,感受那股带着粉笔末的凉风,有人甚至敢伸出手指去触碰旋转的气流,被老师厉声喝止时,又嬉笑着跑开。放学铃响后,值日生踩着课桌关掉开关,扇叶逐渐减速的 “嗡 —— 嗡 ——” 声,像是在为一天的喧嚣画上句号。
我家那台牛角扇总摆在客厅的五斗柜旁。母亲总说它比我年纪还大,是父亲当年托人从供销社买来的紧俏货。夏夜纳凉时,全家人围坐在扇风里,父亲会借着微弱的灯光看报,扇叶转动的影子投在他脸上忽明忽暗。母亲一边择着第二天的蔬菜,一边听着邻居在院坝里闲聊,扇风卷着饭菜的香气和远处的蝉鸣,构成了记忆里最温柔的夏夜。
后来空调渐渐普及,牛角扇便成了稀罕物。去年夏天整理老屋,我又见到了那台蒙尘的电器。试着插上电源,它迟疑了几秒,竟又发出熟悉的 “嗡 ——” 声,扇叶转动得有些迟钝,却依然努力地输送着风。那一刻,仿佛三十年前的夏夜突然重现,母亲择菜的身影、父亲翻报纸的沙沙声,还有院坝里此起彼伏的蝉鸣,都随着这股风扑面而来。
如今它被摆在储藏室的角落,成了件不会再启用的老物件。但我舍不得扔掉,总觉得那转动的扇叶里藏着太多故事。它们见证过凭票购物的年代,陪伴过无数人度过没有空调的酷暑,用金属的体温记录着那些被热风与蝉鸣填满的夏天。当现代电器的冷风吹散了夏日的粘稠,牛角扇的低鸣便成了时光留下的回响,提醒着我们,那些缓慢而扎实的日子,也曾有过独特的温度。